其实,在翻阅目录选择本次读书分享会阅读章节时,“即使错误,也坚定不移的执行”这一章节名,就勾起了我大学上课时的回忆。我现在依然清晰的记得那是一堂管理心理学课,课上老师首先向大家提问了一个问题—“如果你觉得领导的某项决策是错误的,你会不会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?”,然后让大家自由讨论发言。
课堂上,大家的观点基本上分成了三种,第一种观点是不管领导决策是否错误,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,因为结果如何对于公司可能是重要的,但是与自己的关系不是很大,最后也不会责怪到自己的身上;第二种观点和该章节所提到的故事一样,口头上赞同领导的决定,但是决策执行过程中却按照自己的逻辑进行;最后一种观点认为,如果觉得领导的某项决策是错误的,那么会在具体执行决策之前,积极向领导沟通,说明自己的观点逻辑,最后再由领导作出最后决策,这样既展现出自己的想法,又尽到员工的责任。如果现在将这个问题抛给已经工作的人,结果又会是如何?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认为领导怎么说,你便怎么做就好,你只是执行者,将领导的决策百分之一百执行到位便是最优秀的员工了。
其实,我们深挖这些观点的内在逻辑,会发现通性是公司如何做出内部决策的过程。管理学中对于决策是这样定义的,先是识别问题、确定目标,然后拟定备选方案、分析评价并选择满意方案,最终选择、实施战略,并在过程中持续监督和反馈效果。一项决策是否能够百分之一百达到目标要求,我想没有一个人能够说的准,但是一项决策是否是目前最优方案,一定有人能够很明确的说出来。
在现实工作中,大家可能或多或少都会对公司的某项决策产生怀疑,认为这项决策不切合实际情况,没有照顾到所有职工,可是让其想出有没有更好更优的方案去替代目前方案时,又无法提出有效的意见与建议。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,一味的发牢骚并不能解决矛盾,敢于提出质疑,主动沟通说明想法,给出意见和建议,才能不断向前。
人民日报2015年5月曾刊文论治国理政,文中说到要有“不怕麻烦”的精神,增进共识,凝聚力量,更需要不畏辛劳的毅力和精耕细作的耐心,但是也要认识到“勤刷锅的媳妇打碗多”,不能因为害怕而当起鸵鸟先生,人心齐方能泰山移。对于公司的决策,其实和治国理政有着相似的地方。在公司内部,形成“反映有渠道,落地有回音”的制度体系,才能在决策过程中,让广大职工表达真实想法,才能广泛吸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,同时做到有理有据的反。绱瞬拍苄纬晒舱,凝聚成企业内部发展的最大合力。 |